B5: STEAM课程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330期 总第5423期 2017年05月23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330期  下一期
“人造材料再利用”单元 课程教学实践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 主讲人:李杰 发布日期:2017-05-23 14:56:15

教师简介

李杰 小学高级教师,现为上海市浦东新区浦东南路小学拓展研究型课程教师,校教师发展处行政主管。曾获全国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全国小学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优质课大赛一等奖、“上海市科技创新大赛十佳优秀科技辅导员”称号、浦东新区园丁奖。


设计依据
STEAM活动是建立在与其他学科融合的基础上的,它的教育哲学是以设计和探索为目的,并对技术问题的解决进行科学的探索。自2012年起,我校就开始把小学自然、信息技术、劳动技术三门相近领域的学科课程,组织在一门综合的学科体系之中。以小学自然的内容为主线,强调从生活出发,从学生的兴趣和经验出发,打破信息技术和劳动技术两门分科课程的知识领域,融入自然学科中,形成新的一体化课程。
STEAM课程是基于真实问题解决的探究学习,基于设计的学习,它强调学生在生活化的学习情境中发展设计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在我校的“人造材料再利用”STEAM课堂上,教师围绕生活中的一个个真实问题,如不断堆叠的快递包装盒、堆积如山的塑料饮料瓶等,从社会话题“人造材料再利用”展开活动,促进学生去思索、去设想,用他们自身的本领和团队的力量去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主动探索“人造材料的奥秘”(自然学科为主)。当学生无法解决时,他们会通过与教师面对面的交流、网络的互助,以及与家长的互动支持等多类方式,开展研究讨论。在运用了各种手段(信息技术为主)开展技术搜集、数据分析等活动后,在运用了各种方法(劳动技术、美术学科为主)进行设计、测试和改进等活动后,他们会形成一个个解决方案。在与同伴、与教师交流后,他们会不断完善、不断改进,形成团队的研究成果,形成自身的新知识、新能力、新理念。
课程特色
引用STEAM教育理念,开展重生活实际和操作实践的科学教育活动。在培养学生掌握知识(人造材料)和技能(材料再利用)的同时,进行灵活的迁移应用,解决家庭生活中真实的问题。
跨学科:牵涉劳技、自然、信息技术、美术等多门学科。
体验性:收集身边的人造材料、家中的人造材料、丢弃的人造材料、再利用人造材料。从体验认识到操作实践。
协作性:材料的提供(收集)、再利用的设计(制作)、作品的推广(演示)。相互帮助、相互启发,进行群体性知识建构。
设计性:并非简单收集,要求包含作品设计。从外观到功能,从舒适度到实用性,从可推广度到个性化,都要有所考虑。
情境性:让被遗忘或丢弃的事物,实现其被再利用的可能。形成一种新功能,设计一个新事物。要强调让学生思索作品在生活情境中的应用可能,灵活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艺术性:在科学设计、实践操作的同时,广泛地考虑包括美术、音乐、社会等人文艺术,强调作品与生活的联系,提高作品的艺术性和美感。
内容呈现
一、核心目标
1.正确理解“生活中的人造材料”“人造材料再利用的方法”等话题内涵。
2.了解生活中常见的几种人造材料的性质和结构。
3.掌握生活中常见的几种人造材料再加工、再利用的方法。
4.与同伴合作,收集身边的人造材料,为自己的生活增光添彩。
二、课时安排
第1课时:关注身边的人造材料。
第2、3课时:了解常见的人造材料。
第4课时:学习如何处理人造材料。
第5、6课时:人造材料再利用。
第7课时:展示人造材料再利用成果。
三、活动主题
人造材料再利用(纸盒笔筒)。
四、教学目标
1.掌握常见人造材料加工的基本方法(组合、分割、分隔、美化)。能运用简单工具和方法,改变常见人造材料的形状。
2.能选择合适的方法,对常见人造材料进行加工制作。能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调试改进。
3.增强节约资源的环保意识,增强与他人交往合作的能力。
五、教学重难点
常见人造材料的加工(组合、分割、分隔)。
六、教学环境和资源
场地设施——普通教室,有适合学生团队开展实践操作活动的大型桌面。
教师教具——多媒体课件,各种常见人造材料,剪刀,美工刀,胶水,直尺。
学生学具——各类常见人造材料、剪刀、美工刀、胶水、直尺等。
七、教学过程设计
1.开展知识回顾、引入话题
回顾:减少废弃物三原则“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含义。
思索:对常见人造材料,你可以怎么做?    
2.关注生活实际、揭示课题
认识,引发思索:观看视频。(新闻片段:礼盒包装回收)
引导关注:教师介绍“再利用原则”。
3.活动体验阶段
引发话题:看教师演示作品效果,检验作品实用性。
引发思索:如何解决这些作品的缺陷?寻找解决方案。    
4.活动参与阶段
学生:分工合作,制作作品。讨论修改,准备展示。
教师:引导学生团队开展创作,巡视指导后进团队制作。
注意:制作效果和制作技巧;小建议(团队合作);小细节(实用美观)。
5.活动交流反馈阶段
教师引导学生团队开展交流:展示团队设计,分享团队的成果;展示作品,介绍做法和想法。    
6.课后活动建立阶段
揭示后续活动要求,学生自主选择设计。
实践反思
本单元活动从原本的单一要求学生探究人造材料的性质、结构与功能,发展到让学生关注自己真实的生活。通过动手实践技术应用,体验人造材料的再利用。在渗透节约资源、绿色生活等环保意识的同时,也让学生有了艺术设计、工程制作方面的体验。
跨学科的学科内容整合,其契合程度、着眼点、导向的形式流程、评价标准等,都需多次反复的实践检验,来修正完善。因此,本次活动只是一个小小的尝试,还需更多的论证和建议。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