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6: 技术前沿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326期 总第5394期 2017年03月28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326期  下一期
小微课大课堂
来源:江苏省徐州市后姚小学 作者:洪雪云 发布日期:2017-04-01 15:13:09

    随着信息化教学应用的不断深入,网络教育已经深入校园,微课被越来越多的教师知晓并运用。对教师而言,微课是革新传统的教学方式的体现;对学生而言,微课能更好地满足他们对不同学科知识的个性化学习、按需选择学习。微课既能查漏补缺,强化巩固知识,又能对传统教学做重要补充。将微课引入小学语文课堂,既让语文课堂出现新的着力点,也试图让学生的阅读能力有所提高。
    一、“削尽冗繁留清瘦”——微课之核心目标
    教学的核心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依据,是引领学生发展的“最高基点”,它对课堂教学起着整合的作用。微课以时间短为其主要特点,时长一般为5~8分钟,最长不超过10分钟。核心目标应该简明、清晰、具体,做到“削尽冗繁留清瘦”,以最接近学生的起点带领他们走向最远的终点。既要考虑学生的实际状态,也要考虑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做到即时目标与延时目标相结合,共同性目标与个性化目标相结合,确定性目标与不确定性目标相结合。同时,教师要以发展的目光看待核心目标,根据教学情境的变化对教学目标进行调整。因此,在教学目标的表述上,应该用认识、感受、体验、学习等体现学生行为主体的动词。
    微课不能停留于内容的分析,要跟内容分析式课堂说再见,核心目标应该为专项具体的学习目标。如四年级语文上册《诚实与信任》一课,其核心目标之一是通过朗读交流的形式,把自己当成课文中的人物,察其境、通其心、感其情,品味语言文字,有感情地读出“我”抱歉的语气,小红车主人善解人意、关切的语气,懂得诚实与信任比金钱更重要的道理。从核心目标的设立上,我们看到了微课堂便于细化操作的层面,使教的目标转化为学的目标。
    二、“删繁就简三秋树”——微课之内容整合
    相对于传统课堂,微课更多的是帮助学生掌握难点或重点的内容,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的内容,这就使微课的内容更加精简。而教学内容既包括教材的文本内容,也包括教师对教材的加工内容。其中,教师对教材的加工应当建立在正确理解教学目标和准确把握学生学习状态的基础上,而不是随意、盲目地删、增教学内容,应以最主要的问题拉动最丰富的学习信息。
    如果把学生精彩的自读自悟、教师精当的语言文字训练比作一颗颗闪光的珍珠的话,那就更应当有一条红线贯穿其中。否则,充其量只是一盘散落的珍珠,不可能成为一件绝妙的艺术珍品。现行的苏教版教材,主题单元不是非常明显,一些文体类似、内容相同的课文散落在各单元,而微课就能慧眼识珠,将其编成夺目的光环。例如四年级下册《走,我们去植树》《杉木中的绿洲》《云雀的心愿》这三篇有关“植树重要性”的课文,它们分布在第一及第六单元中,在设计微课时,将这三篇课文做个整合。这样抓住文章的生长点,减少课堂低效耗时的臃肿环节,保证了减时不减质,不仅弥补了传统教学中的缺陷,还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咬定青山不放松”——微课之方法突破
    微课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的出现确实为教学注入一股新鲜活力。因其教学时间短、针对性强的特点,教师可以随机应变,因势利导,寻求教学方法的突破,努力提高“能力点”。
    例如《推敲》这节微课,围绕品词析句,重点突破学生对词语的辨析与遣词造句能力的培养,设计两个重要环节:①为什么用“敲”更能衬托出月夜的宁静?“敲”为什么要读得响亮些?同时联系《李时珍夜宿古寺》中的环境描写来感受“敲”用得更好;而在理解“敲”为什么要读得响亮些时,同时列举“闹、追”等字让学生自己斟酌感悟的方法。②设置不同的情境,让学生学会辨析词语的能力。给每组学生的句子是一样的:下大雨了,雨   下来,   了整个世界。而情境是不一样的:一个情境是考试考砸了,一个情境是父母的结婚纪念日。
    学生在观看微视频之后,发现韵母发音规律,同时体会到心情的变化与语言的无穷魅力,推敲词语就在这无痕之中。这个过程也是学生自己推敲的过程,不仅突破了课堂教学的难点,也省去了教师烦琐的课堂教学讲解,更为学生的独立学习提供了开放而自由的空间。例如《林冲棒打洪教头》这节微课,借力于“对比”的方法,整合了教材,通过林冲与洪教头武功和态度的对比,柴进对待两人态度的对比等,恰到好处地加入原著的因素,引导学生找到课文中隐含的信息,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培养了学生解释和评价文本的能力。
    总之,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今天,更多的语文教师将微课引入课堂,充分开发和利用微课资源,把握“目标点”,捕捉“生长点”,提高“能力点”,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撑起一片蔚蓝的天空,激发学生的情感渴望,点燃学生心里热情的火花,充盈学生参与和智慧的声音,让语文课堂生机盎然。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