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3:深阅读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326期 总第5394期 2017年03月28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326期  下一期
后进生的教育转化策略
来源:泗洪县金锁镇中心小学 作者:汪新军 发布日期:2017-04-01 14:33:42

    后进生是指那些在智力因素和生理方面没有缺陷,但是在行为习惯、学习成绩等方面暂时落后的学生。这些学生由于受到周围人包括父母、老师、同学的指责或另眼相看,更容易产生逆反心理,从而导致各方面的滞后。
    后进生普遍具有以下特点:生活上,自制力差,缺乏自觉性,动机不明确,不求甚解;学习上,不认真听讲,课后作业草草了事或干脆不做;思想上,观念不强,逞能,是非不分,言行不一而且屡教不改;等等。种种表现,令每一位教师苦不堪言。
    是的,后进生给班级教学带来诸多困难,直接影响着班级整体成绩的提高。那么如何改变这种现状,真正走进后进生的内心世界,给他们以更多的关心、呵护,让他们体会到班集体的温暖,成为教育的“后劲生”?这也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1.激发后进生的学习兴趣
    绝大多数的后进生没有主动寻求知识的意识和动力,但在课外活动时却玩得有滋有味。教师可以此为契机开展各种课外活动,深入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一方面,鼓励他们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培养自信心,并逐步从课外转到课内;另一方面,配合任课教师,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目标,并朝着目标不断努力。另外,在课堂教学中,也要多给这些学生创造机会,让他们去发现和探索问题。
    2.给予后进生更多的关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教学的全部奥秘就在于热爱学生。”从心理效应来看,教师对学生学习上的关心,生活上的体贴,思想上的教育,会使他们产生积极愉快的情绪体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进取心。因此,教师要多倾听他们的心声,并能适时地“投其所好”。这样他们才会产生前进的动力,逐步甩掉“后”字,迎接“先”字的到来。
    3.尊重后进生的人格
    科学家认为,“在影响学生内心世界时,不应该挫伤他们心灵中最敏感的一个角落——自尊心。”所以,教师不能讽刺、打击学生的自尊心,而应以慈母般的厚爱,真心地去爱他们,走入他们的心灵世界。尊重后进生,同时更要尊重他们的人格,使他们觉得教师是可以信赖的人。
    4.信任、鼓励后进生
    后进生一般都有自我表现的欲望,因为他们渴望得到教师、同学、家长及社会的认可和理解,所以教师要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学生,不能以点带面,以偏概全。每个人身上都有闪光点,教师要善于发现后进生身上的长处,并经常鼓励他们,扬其所长,避其所短,用长处催化短处,促进转化。同时可以培养后进生学习的信心、决心和恒心,注意知识阶梯性,由易到难,螺旋式上升。
    5.学会宽容
    对学生“宽容”并非是放任自流,撒手不管。相反,宽容是对后进生的一种感情投资,是对他们的理解和信任。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每一个后进生的实际情况是不同的。教师必须要深入了解他们的行为习惯、爱好及其后进的原因,与他们谈心,和他们交朋友,因材施教,正确引导,从而制定出行之有效的对策。
    6.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配合
    在对后进生实施教育的整个过程中,学校教育虽然处于主导地位,但是家庭教育仍不可缺失,鉴于这种关系,二者必须有机结合,达到和谐统一。作为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要经常与家长联系,反映学生在校情况,了解学生在家表现,针对具体情况制定措施。作为家长,更应该主动到校了解学生在校表现,配合教师做好工作,及时消除孩子的逆反、盲目心理。
    要全面提高后进生的素质,还需要为后进生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使他们在一个和谐美好的大环境中成长。在争取社会和家庭教育的密切配合中,学校要主动联系社会、家庭,建立一个全方位的教育体系,发挥整体效应,让后进生置身于一个平等、热情、和谐的氛围之中,尽快摘掉“后进生”的帽子。
    后进生的心理问题是多种多样的,不同阶段问题会产生不同的变化。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应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论,研究这些新的变化,根据不同的心理问题,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
总之,后进生的转化不可能一蹴而就,有了教师更多的关怀与帮助,有了长期细致科学的教育和耐心的引导,后进生的转化一定会卓有成效。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