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7:技术前沿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324期 总第5378期 2017年02月28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324期  下一期
智慧教室环境下师生的立场与需求
来源:江苏省常州市北环路小学 作者:恽亚青 发布日期:2017-03-03 13:51:19

    江苏省常州市北环路小学从2010年开始尝试利用智慧教室学习平台开展智慧学习,如今,“乾景”智慧教室学习平台已经实现了网络版的强大功能,给学生提供了强有力的学习支持。智慧教室的发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的教授作为辅助和引导,充分考虑到智慧教室环境下师生的立场与需求。
学生立场
由“因材施教”转向“因需施教”
在智慧教室环境下,不再是一“教”统天下,教师帮助学生寻找自己需要什么、选择学习什么更为重要。例如《长江之歌》一课,平台上相关多媒体素材非常丰富,教师可以根据学生需求来选择素材,体现教育的多样性。尊重学生需求,教师变成服务者,完成了由“因材施教”向“因需施教”的转变。
由解决问题转向提出问题
学生在提出问题时,能够摆脱教师预设的框框,体会与“意外”问题相遇的喜悦。教师在提出问题的过程中,不再向学生灌输特定的结论,而是倡导辩证思维,使学习成为一个探索和发现的过程。例如《螳螂捕蝉》一课,随着思考的深入,发现“却不知道”这个词语在故事中反复出现,就有学生提出:“吴王是真不知道攻打楚国的后果,还是假不知道?”一下子激起了学生的辩证思维。他们激烈讨论后,最终得出“吴王如真不知,那是愚;如假不知,那是欲”的结论。
由个体学习转向合作学习
过去,学习以掌握知识结果为主,现在的学习以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为主。例如《天游峰的扫路人》一课,在智慧教室学习的课堂,学生以学习单为抓手,以小组为单位学习文字、找画面,拍照上传。教师在小组的成果中发现共性,为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进行重点讲解;同时发现个性,即隐藏在学生中鲜活的创新因子。
由积累资料转向辨别分析
今天,学生已不满足于资料的堆积,而是进一步走向对资料的辨别分析。例如《钱学森》一课,学生从美国的阻挠、留学生的劝阻、钱学森袒露心迹、父母的家书、中国的营救等多方面展开学习,了解了钱学森艰难的归国路程。“为什么课文不写父母家书、国家营救,略写美国阻挠,详写钱学森袒露心迹呢?”一石激起千层浪,拨开云雾见青天,课文的爱国主线一下子显露出来。学生对资料也有了初步的辨别分析能力。

?荩?荩?荩学生需求
学习讲究“眼到、耳到、手到、心到”,至于学生的“心”到了没有,我们不妨来听一听学生对学习的心声:
“我需要什么”
学生的需求是教学的追求。对于想学的知识、需要解决的问题,学生会以百倍的热情去钻研,激发主动探究的欲望。例如《金蝉脱壳》一课,有学生想要梳理金蝉脱壳的过程,有学生需要视频来还原文字,有学生需要搜索百科进行全面了解……学生按照各自提出的问题来设计和安排学习任务与步骤,从各个途径去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用技术支持学习。
“我选择什么”
学生具有不同的个性特点、认知风格和学习习惯。我们在平台里上传了大量文本、图片、音视频、互动多媒体等,供学生自主选择资源,开展学习活动。给予学生自主选择权,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我研究什么”
教师依据课标,设计开放度大的问题,在学生困难之际施与援手。在大问题的引领下,引导学生确立具体的研究小点。例如《莫高窟》一课,笔者根据课文的目标重点和学生的阅读兴趣,设定彩塑、壁画、藏经洞三个研究点,设置投票功能,让学生对感兴趣的话题进行投票。之后学生在网络上采集丰富的信息,分别上传到相册、论坛、语音、视频等相应栏目中。学生还把作业用录音、拍照的方式上传到平台中,教师、学生可以随时点击收听收看,并且留言评价,及时反馈、分享。技术手段改变了作业方式、评价主体,学习已成为学生自发的意愿。
“我分享什么”
课堂学习是一个交际场,学生对知识内容会有不同的看法。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把课堂变成学生分享、展示、交流的舞台。例如《云雀的心愿》一课,出示合作学习单:1.读一读课文第10和第13自然段,了解森林的作用。2.合作学习,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方式,介绍森林的作用。学生的展示方式多种多样:图示法、箭头法、列表法、对话法、自述法、表演法……我们看到:每个孩子都具有独特的天赋、品质或直觉,他们身上潜藏的才能和力量都在等待着开花结果。

?荩?荩?荩教师立场
把知识放入云端,创造需求
当大量知识进入云端后,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移动学习。那么教师应该做什么?那就是创造需求。
在智慧教室环境下,把各种知识传入云端后,教师根据课标、学情,设置阶梯性学习单,创造不同的学习需求。学生运用各种知识参与课堂探究,在思维碰撞中实现不同程度的发展。
让阅读走向深度,培养语感
“00后”这些“网络土著”相对于教师这些“网络移民”来说,是另外一个物种:他们学习动力极其简单,以自己的喜好去搜集自己的资源系统,具有一个或者多个指向明确却不断变化的交流平台。
大量的网络信息让学生很快就能检索到自己所需要的知识。这些“浅阅读模式”应该让位于网络。课堂上,教师应该专心致志地开展“深学习模式”,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
笔者在课堂定位上就出现过偏差。记得在教学《秦兵马俑》一课时,哪些是学生知道的?哪些是学生学起来较为困难的?哪些题目针对哪些学生群?笔者竟全然不知。可见,课前反馈真的很重要。
到后来教学《冬夜读书示子聿》时,笔者让学生互相交流预学收获,不同能力的学生之间知识互补。学生对该诗的诗意、诗情有了初步理解之后,笔者发现,他们对作者的立意理解是模糊的。所以在学生交流古诗、相机朗读之后,笔者不再讲述诗的内容等一些固化的知识,而是抛出问题:读诗之后,你认为怎样才是一个有学问的人?这就必须梳理诗的逻辑结构,了解诗人爱国爱家的情怀,以及诗人陆游几个子女后世的贡献,等等。这都值得学生探究,走向深度阅读。
教师呼应
“课文只是一个节点”
之前的学习是一本课本,现在的学习是一个世界;之前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现在是“网络行,人人为师”。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只是一个知识的节点。在我们的智慧教室课堂上,课前有预学单,课中有学习单,课后有拓展单,学生打破课文的界限,打通课内外,链接网络与生活。
师生共设预习单 教师以课标为基准设计预习单,学生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学习习惯、学习能力,通过网络去获取相关数据,开展自主性学习。给学生一块个性化的“预习园地”,我们就会发现他们精彩纷呈的学习姿态,对知识的不同渴求,呈现与分享超越了个体对知识的理解。
质疑生成学习单 课堂上的一张学习任务单驱动学生开展问题研究,确保小组学习活动的时间。小组成员的分工协作,在小组内实现知识的推送、交换、分析,触发知识不同的生长点。交流思想火花,解决个体问题,更使得问题向纵深发展。
延伸拓展探究单 在智慧教室环境下,学生带着问题走出教室,在丰富的资源世界里满足探究欲望。教师提供的一份课后探究单,或者是学生内心驱动自己制作的探究学习单,使学习有了泛式与深度,把学习的效能扩大到了无限可能。
“教室只是一个地点”
当信息技术与学生学习深度融合,那么书本不再是唯一的学习途径,课堂的范式也必将重新建立。打破校园壁垒,突破时空限制,学习无处不在。在智慧教室环境下,教室只是一个学习地点,学生随时随地可以利用手边可获取的终端进行学习活动,学习是一场“可带走的盛宴”。
?荩?荩?荩评价方式
学习分析、大数据分析渗入整个教学环节之中,从而演化出不一样的学习方式,改变着整个教育生态。
师生重新思索自己最核心的价值,结成一个更广泛的学习共同体。其中,学习中的评价显得尤为重要。
自评 学生根据任务单的星级要求,按照自己的完成任务,自我打分评价。
互评 小组学习活动中,学生之间互相评价,互相修正,互相学习。
师评 教师评价体现在错误的指出、方法的提升、学习的推进等方面。
数据评价 这是评价研究中的创新部分,在智慧教室环境下,我们的平台将学生和教师的行为记录下来,基于数据对互动频次、互动形式和互动的深度、广度、效果以及技术使用的适切性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评价。通过数据分析,了解学生课堂学习状态以及课堂互动的有效度。
各种评价方式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补充和融合。在此过程中,学生的信息素养、自我探究、合作交流、分享提升、生态评价等能力都得到提升。
智慧教室的评价机制应充分结合数据挖掘、学习分析、内容分析等技术,与发展性评价有机融合,达到评价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效果。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