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苏省溧阳市永和小学 史建忠教育这东西,真要辩证地看。有时是“静”的生活,不能求时尚、赶时髦,也不能随波逐流,人云亦云;有时是“动”的存在,需要思不歇、行不止,也需要与时俱进,迎流而上。我们总是在变与不变、动与不动之间审视属于自己的教育领地,探寻切合自身的教育方式,都希望我们所施行的教育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有的放矢,精准有效。
江苏省溧阳市永和小学作为全市不多的一所小规模学校,学生数不足三百,地处偏远地区,经济落后,生源“单一”而“复杂”。说“单一”是因为就读的学生主要以本土为主,少有外来人员,讲“复杂”是由于学校留守儿童多,贫困儿童多,离异家庭多,特殊学生多。面对这样一个特别的群体,我们该实施怎样的教育,如何实施?或者说,我们究竟该为这样的学生提供怎样的帮助与服务,促使他们能像其他学校的孩子一样积极向上、健康成长,甚至发展得更好?
所以,我们也在追问:我们的教育立足点该是什么?应从何处切入?学生最需要什么?我们该如何满足?如果说教育是一种引领,那我们该如何引领?我们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依据是什么?……要理出个头绪,得出个结论且能取得个实效,真的不是那样简单。好在,我们一直在思索,一直在行动,不断梳理与小结,拿出我们的“教育术”“组合拳”。打底 文明有爱
这里的“底”有底气、底色、底子的意味,是教育的基础,也是“根”。有了厚实的“底”,我们的教育才会不浮、不飘、不虚。我们选择“文明有爱”的教育原因有三:一是培养现代文明小学生是教育的应有之义;二是我们观照现实的必须选择,是弥补家庭教育普遍缺失的应有之举;三是传承和发扬永小良好教育传统的应有之道。
于是,我们的教室里、橱窗里、走廊里,甚至卫生间里,处处都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八礼四仪”以及校本化的文明宣传标语,以“熏”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于是,在班主任研讨会上,在平时的集体晨会、家长会、主题班会上,以及每日的文明行为达成评比中,“文明”成了校园“热词”,成了我们共同的行为方向。
于是,说文明话、行文明事、做文明人慢慢地渗透到课堂里,操场上,师生间,甚至家里。
我们锻造优良品行,同时塑造美好心灵,在教育中渗透爱,传递爱,播种爱。
于是,每天我们都举行升旗仪式,每周一的升旗仪式由各班轮流负责,全班学生一起参加,在国歌声中,在冉冉升起的红旗下,孕育爱国的情感。在国旗下讲话里,我们告诉学生:做好文明人,也是一种爱国。
于是,每到儿童节、教师节、春节等节日,我们都会组织学生制作贺卡或小礼物,送给自己的老师、同学、家人或是长辈,让他们知道尊敬,学会给予,懂得感恩,知道这叫爱他人,其实也是爱自己。
于是,每当学校有新建设、新布置时我们总会提起什么叫爱校园;每当走出校园,来到田野乡村、苗圃森林,我们总会向他们介绍家乡的美好,让他们为自己家乡的日新月异而感到自豪。
我们总是在执着地、不失时机地实践着“文明有爱”的教育。助推 自主成长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指出:“学生跟种子一样,有自己的生命力,老师能做到的,只是供给他们适合的条件和照料,让他们自己成长。”叶老用简单而深刻的话语,告诉我们应具备的学生观、教师观、教育观以及价值取向。所以,我们坚信,只要精心“照料”,学生能自我锤炼,能自我突破,能自我发展。即使他们有的家庭贫困,有的身处逆境,有的少人照管,有的身有残障……我们决心要让他们学会自理,不断自信,自强不息,一起飞翔。
永和小学没有专门的保洁员,整个校园的清理与打扫都由师生来完成,为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我们从搞好卫生起步,从校园卫生到班级卫生,直至个人卫生。
我们鼓励学生主动“喊人”,学会“目中有人”;要求学生每日一家务,学会帮助他人;我们还教会学生自我安排,学会成就自我;“小当家”跳蚤市场“开业”,尽早地让学生“当家做主”。
为提升学生的自信心,我们修建了精美的“星光舞台”,组织开展一系列的展示活动:“六一”庆祝、读书节、艺体节以及诸多的学校活动;我们开辟了课堂演讲阵地,每天给孩子提供表现的时空;我们精心安排学生跨出校门,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在外“登台亮相”。
每周五最后两节课,学生自由选择的“小园丁”社团、短笛声声、健美啦啦操、“向日葵”小记者组等近二十个社团活动会如期进行,学生在自己最喜爱、最擅长的天地里发挥才智,飞扬个性。
永和也属“花木之地”,主要的经济产业就是花木,地处瓦屋山脚下的学生,对周边的花花草草、树树木木有天然的感情。于是,我们就大力开发“永和花木”校本系列课程,深入开展“花木伴成长”活动:走进田园苗圃、盆栽博艺会、花木文化节、“我与花木的故事”演讲……让学生在他们最亲近的“土壤”里,慢慢地生根、发芽,如“永和花木”般茁壮成长。
人气最足的是一年一度的“成长之星”颁奖仪式。近二十名受表彰学生从红地毯走上颁奖台,注目着他们的是全校师生以及全体家长,在欢快的音乐和热烈的掌声中,他们收获着成长的快乐。学校设立的“成长奖”每月以班为单位进行评选,两学期累计表彰次数最多的自然成为校园年度“成长之星”。就“成长奖”颁发机制而言,班级有很大的自主权,每期初根据班级实际,师生共同商定设置每位学生的目标奖项三至四项。师生每月共议,评选一批,获奖的学生有可能是劳动积极、乐于助人、文明有礼等方面进步明显,也有可能是作业清晰、发言积极、富有创造等方面更胜一筹。
站在综合楼前,目睹学校“成长柱”上透着自信与微笑的红润脸庞,我们定会投去赞许的眼神,送上内心的祝愿。
我们就以这样的方式,尊重、相信、帮助、引领孩子们快速健康成长。伴护 暖心行动
有人说,教育要有温度。我们深刻地感受到,教育若缺少温暖,是教育的一种严重缺失。因为只有时刻充满暖意的小小心怀,才会让人不感到自卑、孤单、失落、冷淡与悲观。
校园里有个“爱心坡”,不起眼,可这是学校专为身有残疾的、只能乘坐轮椅上学的一位学生特意修建的。我们也利用有限的空间创设了一个“萂园”,“萂园”里有一个“暖吧”,既是学生进行花木活动的花房,也是休闲憩息、放飞心灵的场所。我们还有“暖心屋”,这是学校领导、老师与孩子们座谈、聊天、互勉的地方。我们尽可能地把校园打造得怡人一些,把教室打扮得温馨一点, 我们试图将我们的校园变为孩子们感到温暖的家园。
我们择善而从,明白“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我们通过各种方式与途径实现我们的“暖心行动”。
我们会时刻关注每一位学生每天的变化,时刻留意每一位学生成长的情况。对一些特殊学生会给予更多的关心与照顾:记录成长情况、适机地教育与谈话、及时与家庭沟通。
我们会定期组织教师分组去家境贫困的孩子家庭中走一走、看一看,深入了解他们的疾苦,懂得他们的困难,带去我们的一份心意。
我们会以教育结对的方式,帮助那些在思想上、行为上、学习上,甚至生活上急需要帮助的学生,让他们知道:有很多人都很在乎他。
我们会很乐意地接受来自全社会对我们孩子的关心与捐助,我们也想让我们的孩子知道:这个世界充满爱!同时,我们更会教育我们的孩子:懂得感恩、记得回报。
…………
陶行知先生说:“人和树木一样,要使他们尽量长上去,不能勉强都长得一样高,应当是:立脚点上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他还说:“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我们想,无论花木,还是孩子,都是生命的存在,只要让他们适宜地沐浴阳光,细心呵护,定会绽放属于每一个生命的精彩。
慢慢地,我们的教育理念也逐渐地清晰起来:和而不同,师生共同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