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版:今日关注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322期 总第5355期 2017年01月10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322期  下一期
“互联网+”时代 家长会需要“+”点“慧”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admin 发布日期:2017-01-17 13:47:54

    “互联网+”时代,微信群、视频通话、在线辅导等家校交流方式早已“润物细无声”地遍地开花,信息化工具带来的方便和快捷,是我们传统教育望尘莫及的。可一直以来,关于如何在新时期下召开家长会总是会产生很大的分歧:传统派认为,家长会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最直接、最有效的一种沟通方式,历来都是教师主持,家长听教;创新派则鼓励以网聊、视频、语音等更加丰富的形式来举行家长会、联谊会,传统的家长会是时候“+”些新道具了!现状分析

在细腻中体情悟道
盐城市草堰镇三渣小学 周进

    如果将教育比作一项复杂的楼宇工程,那么学校、社会、家庭就是其中的开发、设计、建筑单位,只有各个环节紧密配合、通力合作,才能达到最佳效果。每学期家长会的召开是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因为班主任要通过这种方式,展示自己的风采,搭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桥梁,深入了解学情,做到家长和教师双管齐下,从而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然而长期以来,家长会却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其弊端具体表现在:形式上,教师向家长单向传输,家长与班主任无有效沟通,很多工作得不到家长的理解与配合。内容上,以学生分数变化为主,违背了育人的初衷。方式上,报忧多报喜少,很多学生的优点得不到肯定,对学生的自信心影响深远。
    另外,大部分家长对教师比较陌生,平时基本上与教师不见面,所以家长会结束后大部分家长选择离开,只有少部分家长与教师交流,但也只是简单地拜托教师对学生严格些,没有具体的措施,起不到共同协作的目的,因此家长会完全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家长是最好的教育资源,是我们学校教育的得力助手,应该成为班主任最好的合作伙伴,而不仅仅是家长会来露一下脸。
    然而“互联网+”时代,家校微信群很好地改变了以前家长会上教师发言、家长聆听的单一形式,解决了没有充足时间交流的问题,群里还可以随时发表自己的观点和困惑,在交流中形成教育共识。这样也有利于班主任更好地管理学生,管理班级。
    总之,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互联网技术的日新月异,传统管理中用于家校通联的家长会也应与时俱进,想办法开好家长会,取得家长的配合与支持,让家长对学校、教师、孩子更有信心,让我们的教育更加成功!

巧运匠心
家访日志 “慧”集新方式
盐城市小海镇南团小学 吴小妮

    召开家长会是班主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家校合作的重要保障。无论是传统的家长来校听教,还是新时期下的“屏幕”交流,学校和家长的出发点都是一致的:如何科学教育好我们的孩子。在这个不断改革的教育时代下,家长会又该怎么开呢?
    古人云: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家长会临近时,看着手册上二十个学生的名单,我首先会与任课教师商量,利用空余的时间进行家访。在了解到孩子家庭基本信息的情况下,将学生进行详细分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其次做好会前充分准备。传统的家长会上不仅要向家长汇报学生的成绩,还要提醒家长重视孩子的身心健康,包括孩子品德言行的进步、综合素质的提高等。从我多年召开家长会的经验来看,家长更多地还是喜欢听有关孩子的具体故事,而不是空洞的说教和指责。所幸我平时有记录工作日记的习惯,每个孩子都有事例记载,有根有据、真实可信。
    家长是教师的助手,家庭是学校的第二课堂。在家长会上,我们可以面对面建立微信群。目的是利用空余时间与家长交流先进的家教理念,从而使家教方式和水平上升一个新高度,家长会才能起到真正的作用。

“e时代”家长会 面上点上一起抓
盐城市小海镇南团小学 郁汉琴

    一到开学季,孩子就会通知我到学校开家长会,像往常一样,各科教师匆匆地来到教室与家长见面,提出各门学科的学习要求,我心里就会嘀咕:初中生了,学习要求还需要家长知道吗?由此情景,我又想到了我之前召开的家长会上,一位家长在肯定我们的教学实绩的同时,婉转地指出我们对孩子的要求不够严格……想到这些,我反思自己,今后的家长会该怎么开?尤其是在新时期的教育路上,我决定这样做:
    传统:开好面上家长会
    倾听家长的心声 一些家长平时跟教师接触很少,难得的家长会,他们肯定有许多话想跟我们交流,我们要把话语权先交给家长,谈谈自己在教育孩子上觉得困惑的地方,谈谈自己对教师、学校工作上的建议或要求,等等。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创设轻松愉快的讨论氛围,放放轻音乐、倒些茶、拿出一些点心,让家长感觉到这儿就是一个温暖的家,交流的家。
树典型、学榜样 班上总有一些孩子,无论是品行还是成绩都让人刮目相看,这样的孩子肯定少不了一位会教育、明事理的家长。家长会上,我就请他们来谈谈自己的育儿经。身边的人、身边的事更有说服力,其他家长也能学有榜样、赶有目标。
    留信息、利教育 家长会上,我们要留下家长的信息,便于与家长交流、探讨,让家长会的作用辐射出去。而不是简单地公布成绩、反思学习效果。
    创新:开好点上家长会
    用好微信平台 可以组建一个班级微信群,平时把班级出现的一些现象告知给家长,让家长对孩子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当然这个班级群也是一个报道喜讯的平台,把孩子们取得的点滴进步,分享给家长,让家长为孩子的进步而感到骄傲;这个平台还是教师与家长分享美文、教育心得的地方,让每个家长与孩子共同进步,大大弥补了传统家长会周期长、互动性不够的缺陷。
    针对部分孩子的爸爸、妈妈外出打工,由爷爷、奶奶照应上学的情况,一次、两次的家长会对家长来说,收效是甚微的,他们也不太懂如何操作通讯工具,所以放学时间,是和他们一对一家长会的最佳时间。
    孩子的教育离不开家、校的密切配合,家长会是家长和学校联系的纽带之一,我们需要在传统的模式下突破创新,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添砖加瓦。专家观点
    现在以微信为代表的即时通讯工具已经在全国普及,教育教学中如何运用好这些工具,开展家长、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互动?教育信息化专家组秘书长、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任友群说道,社会的发展已进入了“互联网+”时代,工具的变化是非常快的,任何一种新型技术工具出现,我们都要考虑它在教育中正面和反面的作用,微信家校群、网络家长会也不例外。目前,不管哪一种新工具,一定是在云、网、端这三个层面以及之间的连接中发挥作用。教育工作者应该正视这样的现实,并积极研究“互联网+教育”中出现的各种新情况、新方式。

创新型网络家长会特点
缩短了家校互动的距离

    网络家长会不仅缩短了空间的距离,还意味着时间距离的缩短,最重要的是消除心理互动的隔阂。以往,传统的家长会只是生硬、片面地展示出学生在校的学习情况和精神面貌,孩子战战兢兢,家长惶恐不安。而网络家长会则可以通过大量的视频、图片和学习资料,让我们的家长在学校外就可以身临其境,和孩子一同感受成长的滋味。同时,在网络家长会上,大家的身份不再是教师、家长,就像是朋友一般,营造和谐、民主、轻松的教育氛围,才能大大提高家校共育的效率。
激发热情
    一台摄像机、一个电子屏幕、一只录音笔等就可以基本搭建好我们的网络家长会。通过影像资料的传输,孩子上课的情景、参加活动的画面等,无不激发着家长、学生参加家长会的热情,一方面增强了孩子积极向上的决心,另一方面也满足了家长对孩子的关心和自豪感。同时,网络家长会还能实时下载有关升学信息、学习的热点话题和优秀的家教方法,这是传统家长会无法带来的体验。
    实用性强
    家长会,家长最关心的还是孩子的学习成绩,网络家长会通过相应的电子表格可以形象直观地描绘出孩子的成绩起伏,一周、一个月、半季度等,都可以下载下来保存,就孩子学习的某一阶段具体分析和总结。而传统意义上的家长会,不是当场通报成绩,就是直接把成绩挂在屏幕上,伤害了部分家长的自尊心。小编有话说
    如今“互联网+”已不再是新鲜词,时代的发展必然会衍生出新的生活、学习方式,在这个大环境下,我们的教育模式也正悄然地发生着改变。“慕课”“创客”“微课”等新型教育模式不知何时,如雨后春笋般展现在大家的眼前,冲击着传统教育的盔甲。就如本期策划中,“在新时期下,家长会该怎么开?”这一话题,大家都各执一词。传统意义的家长会,基本都是由班主任主持召开,家长在同一时间到校,各科教师分别汇报学生学习情况,提出学习要求和学期目标,最近距离的家校接触有利于提高教学认识,统一教学思想,但往往教育的效果是不尽如人意的,传统家长会的常态基本是压抑、焦虑的,很容易放大孩子学习上的不足。
    笔者曾经看过这样一篇报道,说是英国的家长会跟我们国家截然不同,教师只说学生的好,什么好听说什么,即使孩子有不足,也是非常委婉地说出来,甚至学校不允许教师过多使用否定词,更不允许使用贬义词!学校的领导还会亲自端茶倒水,陪家长们一起讨论!
    而这不正是创新型家长会的愿景吗?只有在和谐、自由、平等的环境下,我们的教师、家长和学生才能更好地拉近距离,消除隔阂。新事物的产生必然不是一帆风顺的,只要是适应时代发展、科学需要的教育形式,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