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打理和谐管理———诗意化班集体建设的实践探索 精心打理和谐管理———诗意化班集体建设的实践探索 细数语文作业布置的策略 说明性课文的阅读教学策略
创新实践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39期 总第4526期 2012年11月13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39期  下一期
说明性课文的阅读教学策略
来源:常熟市任阳中心小学 作者:曹卫星 发布日期:2012-11-13 11:11:47

     说明性课文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说明性课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着重介绍事物、阐明事理、解说程序的一类文体。学好这类文体,在现实生活中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小学阶段,说明性课文大概可以分为三类:一是以介绍事物或景物特征为主的文章;二是以介绍科普知识为主的科学小品文;三是以阐述学习、生活、做人等道理为主的简单说理文。
     那么,这一类课文到底应该怎么教学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点一孔之见。
     一、理清说明顺序,把握结构布局
     说明性课文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具有很强的条理性、逻辑性。每篇说明文,都是根据被说明事物的内容特征和读者认识事物的规律来安排说明顺序,并构成相应的段落层次的。常用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等;而在结构安排上,也有“总分式” “承接式”“递进式”“并列式”等方式。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整体阅读,理清作者的说明顺序,体会作者的结构布局,同时培养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
     如教学《天安门广场》一课时,在学生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圈画出课文中表示方位的词语,思考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介绍的。还可以让学生用文具在桌子上摆一摆或者在本子上画一画,让学生对天安门广场有整体的了解。最后,还可以引导学生介绍一个建筑物,学以致用。
     二、抓住说明要点,了解事物特征
     事物特征是说明性课文的核心内容。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和说明语言等,都是为说明事物特征服务的。一篇说明性文章的优与劣,关键在于看它有没有把事物的特征说明白。因此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是阅读说明文的关键。而要介绍一样事物的特征,总是要抓住事物的若干个方面或者要点,才能全方位地反映所介绍事物的特征。
     如教学《变色龙》一课时,可以先让学生从整体上读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变色龙的。接着让学生看看作者又是抓住了哪几个要点来介绍变色龙的外形,各有什么特点等。这样教学条分缕析,直指教学的核心目标。
     三、学习说明方法,体会表达效果
     说明事物有多种方法,如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摹状貌等。作者正是通过各种各样的说明方法把事物介绍得准确、鲜明、形象,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我们在教学说明性课文时,除了引导学生弄清事物的特征、本质之外,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说明事物的方法以及体会这些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这是学习说明性课文的重要目标之一。
     例如教学《埃及的金字塔》第三自然段,我这样引导:结合有关句子来想想作者是怎样把埃及金字塔的特点写清楚的。让学生体会通过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描述等方式把金字塔的特点充分表现了出来,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样的教学,为今后学生的迁移写法做好了铺垫。
     四、感受语言特点,学习表达技巧
     说明性文章的语言与叙述性文章的语言是有所不同的。说明性文章的语言首先要求准确、科学、严密。介绍事物要求准确无误,否则就会传递出错误的信息。在这基础上,根据作者的语言风格,有的生动活泼,有的平易朴实。小学语文教材的说明性文章在准确、严密、科学的前提下注重语言的生动性和趣味性。但是,实际的教学中,很多老师往往会忽略说明性课文语言的特点,用干巴巴的说教方式把它上成常识课、科学课、品德课,一方面使学生的学习变得索然无味,另一方面也偏离了语文教学的轨道。因此,对于此类课文,教师要认真研读,反复琢磨,把握文本语言的特点,捕捉文本中特殊的词句和语言形式,以充分挖掘出文本中的语文元素,引导学生感受其语言特点,学习表达技巧。
     如教学《埃及的金字塔》一文,可以先引导学生抓住第六自然段中的“据说”一词,让学生说说这个词语能不能去掉,为什么。通过交流,学生可以体会到作者用词的严密。接着可以让学生再到课文中找找像这样严密的词。而另一篇说明性课文《秦兵马俑》,不仅注意了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还注重了语言的生动性,不仅写了所见,还写了作者的联想。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就能较好地感受说明性课文的语言特点,提高语言素养。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